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日记 > 高中日记

追寻的高三日记

时间:2024-07-13 17:56:28
精选追寻的高三日记

精选追寻的高三日记

小编:欢迎阅读与支持,如果喜欢记得常来!内容简介: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接受大地的馈赠。阳光温和,我们感受自然的温暖;天降甘霖,我们享受水的滋润... 觉得不错就继续看完以所有内容吧!

精选追寻的高三日记》,由日记网小编推荐,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一】:追寻精神的天空(高三日记)

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接受大地的馈赠。阳光温和,我们感受自然的温暖;天降甘霖,我们享受水的滋润。人类社会纵使再繁华,其中一点一滴也都源于自然。

其实不止是物质,就连人类的精神,也都源于自然。自然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决心?如果自然不是欣欣向荣、万象纷生,我们怎会对真、善、美有任何的理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在江上的清风明月间,体悟到“短暂与永恒”的意义。

自然就是这般无私,如母亲一般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她的孩子以支持和慰藉。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却常常无法理解这种“关爱”。

人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便向往舒适的生活,城市因此诞生。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道路遍布全球。人类在大自然中盖起自己的“小花园”,在里面自得其所。

可是,舒适的生活非但没有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反而失去了灵魂。在纷乱繁杂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谨慎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于是人人都变得小心警惕,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抱着计算器衡量着一切的价值,所谓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以当成交易的筹码,慈善多作秀,名声不得实,学历常造假,论文多抄袭社会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人们匆忙地向前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可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满社会的现状,于是向自然寻找答案。罗曼·罗兰为构思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焦躁不安了半年,一日他日出登山,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便高呼:“噢,我亲爱的克里斯朵夫先生!”一个经典文学形象由此而生。刘高程在菜籽沟成立文学艺术奖,他在低矮的池塘边,在厚重的黑土上,写《一个人的村庄》,最重点亮了一座村庄的文化之灯。

他们在人群之外利益之上,在天边的自然中探索精神的天空,与永恒对话,与天地对话,然后将宝贵的精神产物带给人群,促使人类思想的进步。

不妨从城市的水泥“牢笼”中逃出,去听听自然的声音吧。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是心中崇高的法律,二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自然给予我们如此之多,为何要将生命浪费在阴暗的角落,数着几张钞票碌碌无为呢?

追求精神的天空,让生命更有意义!

【二】:追寻风筝的方向作文(高三日记)

“每个人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它向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生命是一次看不见终点的旅程,无论是徜徉还是奔跑,我们终究要前行。正如天空中的风筝,飞翔是它的生命,坠落只是它悠长生命中的小小插曲,因为它仍会有再次起飞的机会。“当这根丝线被割断,就要鼓起勇气去追寻那飘落在远方的风筝,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人生的风筝总会有坠落的时刻,无须害怕,无须紧张,只要你拥有足够担当的勇气以及一往直前的决心,它终会回到你怀里。让你重新放飞。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身处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被无情地夺去了双腿。从此,在那荒芜的世界里,寂静无声,唯有孤独和凄凉的背影与地坛私语。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时光仿佛凝滞于这百代帝王之家。然而上天始终是公平的,尽管他曾在这里徘徊过、迷茫过、挣扎过,却最终在这沧桑的园子里找回了他失落的风筝。“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褪去年轻气盛的高蹈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史铁生学会担当,学会勇敢,学会接受。“所谓信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红尘纷扰,我自逍遥。历经人间百态,史铁生将他的风筝重新放飞。纵世上有再多狂风呼啸,它依旧从容不迫。

“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人生的风筝总是这般游移不定,明明近在咫尺,却始终摇不可及。但我们仍然相信,只要你拥有足够担当的勇气以及一往直前的决心,它总会在远方等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生于贫困,却志存高远。十年寒窗苦读,只待一朝金榜题名。少年得志,意在青云。然而官场的勾心斗角,朝堂的尔虞我诈却将他逼入绝境。屡次污陷,数次被贬,他的`至诚忠直之心只换来了一片凄凉。尽管如此,对于范仲淹而言,再多的苦难也消不去他的赤血丹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担当责任,是他心中唯一的职责,也是他唯一的追寻。纵然风吹雨打,依旧义无反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浩然之心,让山河为之正色,日月为之韬光。

人生的风筝总是在不断逃离,如果你失去担当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将必定沦为命运的傀儡。如卧轨自杀的海子、拔剑自刎的项羽,他们不一而同的结局在百年之后只空余下一纸谈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古人有云:“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后人哀秦而不鉴,使后人复哀。纵观古今,鲁迅弃医从文,学会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于敏以身许国,学会用年华和汗水担当起科技强军的重担;闻一多大义凛然,学会担当起成为民族革命先驱的使命;黄旭华隐姓埋名,学会担当起成为国家沉默砥柱的责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寻生命的风筝,承担生命的责任。正如三毛曾叹:“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学会担当,朝着风筝坠落的方向奔跑。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三】:我所追寻的(高三日记)

曾一度把汪国真的那句名言“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后来才发现远方是一个极其含糊又不明确的名词。我所追寻的远方究竟是什么,有时连我自己也无从知晓。

一、梦想与现实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上进心,敢于挑战自我的女孩,对胜利充满着理智的渴望。我不相信蔚蓝的天空下只有鸟儿能飞;我不相信浩瀚的大海上,航行的只有帆船;我不相信生活中永远是凄风苦雨,冷露寒霜,而无艳阳高照,鸟语花香。于是,我常常在心中为自己勾勒美好的蓝图,脑海中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梦想。

可梦想却常常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一篇篇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一次次的伏案备考,精心准备换来的却是止步不前的成绩;屡次的求索却终不得解答面对这残酷的一切,一向自信的我也常常会感到茫然无措。仿佛跌入了一个千丈深的山谷,没有绳索可攀,亦无岩石可踩,我只能选择坐以待毙,亦或是越陷越深。

但是,我又不甘被挫折所击败,不肯让自己倒下,因为冥冥之中,总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对我说:“站起来,相信自己,要记住想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快站起来!”每当听到这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我总是会调整自己,继而奋然前行,沿着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小径去寻找我追寻的远方。纵然一路有凄风苦雨,有电闪雷鸣,我也决不后悔,宛若一个背负着行囊上路要去采摘世界上最美最艳的带刺玫瑰的勇者,宁愿经受那一份许血淋淋的残酷。

就这样,我徘徊着,在人生的岔道口,在理智与清醒两个小人儿的掌控之下,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很庆幸,理智常常战胜情感,可那战胜的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挑战,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不禁想起小四的一句话“不知者无畏无痛无伤,知者早已超脱,只有我这样的半知者活该痛得肝肠寸断,死不足惜。”呜呼!我不就是这样一个半知者吗?

二、镜里与镜外

好羡慕那一个个脱离应试教育,独立自主地在生活发现,在实践中探索的桀骜不驯的少年。他们做着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该是一种怎样令人神往的幸福啊!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渴望自由的我,为什么不能脱离学校这个“象牙塔”,独自去闯荡呢?

好羡慕那一位为人处事永远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怕得罪人,却因此也真的没有得罪什么人的朋友。喜欢她话语里的那种锋芒,那种近乎勇敢的正直,喜欢她对朋友直白中肯地批评,从不虚伪做作,从不人云亦云。那种胸怀该有多宽广啊?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酷爱率真的我,为什么讲话的时候总是忧心忡忡,总顾虑别人不一定会同意我呢?

为什么,为什么人越成长,背负的重荷就越来越多呢?

习惯,微笑着,把快乐和幸福与朋友分享:习惯,一个人偷偷地在角落里哭泣,在属于自己的情感小屋里卸下坚强的伪装,找回那个乐观中带着惆怅的真我,独自去舔舐心中的伤口,让时间慢慢治愈。

我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卸下防备,挣脱桎梏,真真实实做我自己呢?

或许是因为过于敏感,太会换位思考,怕伤害到别人,我爱的,或者爱我的。怕他们为你担忧,怕带坏他们的心情,怕给他们带来无谓的烦恼。

或许是因为生性脆弱,才会装作什么事都无所谓的刀枪不入的冷漠或是嬉皮的样子,去努力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亦或许我天马行空的思维错误地认识了我的存在,镜里、镜外本身就只有一个我,没有人能分清谁是镜里,谁是镜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远方,那未知的世界中究竟有什么呢?而我苦苦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又是什么呢?曾经的我很清楚,但如今我却陷入了迷惘。但无论怎样,我始终坚信一位哲人说过的话:“事情的发展往往是由清醒到迷茫再到清醒的过程,而第二次的清醒会让人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我盼望着some day我会走出迷惘的泥潭,飞跃到清醒的境界。那时侯,一定会出现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

【四】:追寻精神的天空(高三日记)

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接受大地的馈赠。阳光温和,我们感受自然的温暖;天降甘霖,我们享受水的滋润。人类社会纵使再繁华,其中一点一滴也都源于自然。其实不止是物质,就连人类的精神,也都源于自然。自然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决心?如果自然不是欣欣向荣、万象纷生,我们怎会对真、善、美有任何的理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在江上的清风明月间,体悟到“短暂与永恒”的意义。

自然就是这般无私,如母亲一般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她的孩子以支持和慰藉。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却常常无法理解这种“关爱”。

人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便向往舒适的生活,城市因此诞生。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道路遍布全球。人类在大自然中盖起自己的“小花园”,在里面自得其所。

可是,舒适的生活非但没有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反而失去了灵魂。在纷乱繁杂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谨慎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于是人人都变得小心警惕,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抱着计算器衡量着一切的价值,所谓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以当成交易的筹码,慈善多作秀,名声不得实,学历常造假,论文多抄袭社会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人们匆忙地向前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可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满社会的现状,于是向自然寻找答案。罗曼·罗兰为构思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焦躁不安了半年,一日他日出登山,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便高呼:“噢,我亲爱的克里斯朵夫先生!”一个经典文学形象由此而生。刘高程在菜籽沟成立文学艺术奖,他在低矮的池塘边,在厚重的黑土上,写《一个人的村庄》,最重点亮了一座村庄的文化之灯。

他们在人群之外利益之上,在天边的自然中探索精神的天空,与永恒对话,与天地对话,然后将宝贵的精神产物带给人群,促使人类思想的进步。

不妨从城市的水泥“牢笼”中逃出,去听听自然的声音吧。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是心中崇高的法律,二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自然给予我们如此之多,为何要将生命浪费在阴暗的角落,数着几张钞票碌碌无为呢?

追求精神的天空,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仰起头,开始追寻美(高三日记)

《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

孔子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其微妙的中庸之美。

在我眼中,《诗经》是一种艺术,抽象而又具体。抽象的是她所带给人的奇妙享受,而具体则因为她真实。

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的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样的享受是花钱购物所不能比的。那是一场灵魂的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张爱玲曾说:“你年轻吗?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我很欣赏这一观点,因为它真实。《诗经》的另一点美,亦在于她的真实,就是孔子所说:“食色,性也。”有人认为《诗经》太不矜持,且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追求我的男子们,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我想和你在一起,就怕你不同我一起私奔。这样的直接,是一种可贵的真实可爱的姑娘只是想结婚了,单纯美好;我只是爱你,所以希望你知道。凡美丽的事物,都是这么简单的。你要求它繁复、热烈,那就不对了。因为我总觉得,越鲜艳的东西,毒性越强。

被巫鸿称之为“鬼域的造反”的徐冰曾说过这么一短话:“当今的艺术这个行当成了一个竞技场,我在这里要什么呢?作品交给社会如同把生灵感如市场,他已经不属于作者自己了,它属于所有与它接触的人。它变得具体而污浊,这使我想到要离开它,再去僻静处寻找一个别的。”我们可能对此颇有感触,什么东西,被摸多了,就会变黑。

如今充斥的“流行文化”对经典做着这样那样的迎合低俗的品味的所谓的“新解”,把舒适优雅的衬衣改成了花裤衩,人人都觉得自己懂。文化确实应该服务大众,但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降低经典的高度以迎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而是吸收知识以提升自我的高度,去追求高雅的文化。

《诗经》只是众多经典中的一滴,处在我们通过努力可以企及的高度。当我们攀上那里,或许会发现一片清澈的“甘露池”。虽然“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但总有一日,可以一览众山,何乐而不为?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张健

以上就是关于《精选追寻的高三日记》的内容,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持续关注日记网,精彩不断!

《精选追寻的高三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